刘翊道:“稍后满朝文武,尽聚于南宫,今长安易主,陛下声势正隆,正是还政于君,使陛下亲政之时!叔父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,力谏……请陛下亲政!”</p>
董承听了这话,先是一愣,随后大喜过望。</p>
今日这个时候,皇帝威势已达顶峰,若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当先请皇帝亲政,那就是从龙功臣,可谓第一大功劳!</p>
这个活,他董某人自是当仁不让!</p>
董承朗声说道:“如今海内困乏,四方扰攘,正是陛下亲政,收拾大局之时!为了大汉,为了天下万民,董某人自当力谏!”</p>
刘翊道:“如此最好,另外还有件事。”</p>
“何事?”</p>
“李利如今束手,长安虽得,可李傕与郭汜知晓之后,必不会干休,如今樊稠虽然站在我们一边,但以一敌二,恐胜负难料,况且只使樊稠一人执掌大军,恐非满朝公卿所愿,更非陛下所愿也。”</p>
董承当然知晓让樊稠在长安一家独大没甚好处,而且对他本人来说,樊稠若是权势太过,定也会影响他的前途。</p>
董承叹了口气:“只是如今,军事上无人可以掣肘樊稠,我不行,你亦是不行。”</p>
“不,实际上有个人是可用的,若能请陛下在此非常时节重用此人,一则必不会使樊稠独大,二则也能对李傕和郭汜形成一定的震慑。”</p>
董承也非等闲,他略一思索,就想到了刘翊说的这个人是谁。</p>
“你说的是……太尉朱公伟?”</p>
刘翊露出了笑容,道:“叔父真乃国之栋梁,为国举贤,当仁不让!”</p>
“等会!”</p>
董承的表情瞬间变的严肃:“谁要为国举贤?”</p>
刘翊道:“一会朝中诸卿于南宫面见陛下,叔父当先号召,请陛下亲政,此为第一大功,然后再顺势为国举贤,请太尉公出山组建新军,这此第二大功!”</p>
这话说的不假,在这个紧急当口,董承若能当先提议天子亲政,毫无疑问就是争到了第一功。</p>
但举荐朱儁出来领兵……这事可就得罪人了。</p>
毫无疑问,得罪的人是樊稠。</p>
现在的樊稠,统兵两万,是京师第一大将,一会若真的当众说出请太尉朱儁与他协同抵御李傕和郭汜,那岂不是让朱儁出来分他的权?</p>
那庸儿定恨死他了!</p>
皇帝倒是开心了,却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,成了樊稠的眼中钉……</p>
“叔父莫非不想为国举贤?”</p>
“哦,不,不!我岂能有此意!只是……”</p>
董承犹豫了一下,道:“只是天子虽有重用太尉公之心,然若是我举荐太尉出来组建新军,恐得不到公卿们的响应啊……”</p>
刘翊面露不解:“那是为何啊?”</p>
“贤侄你需知,我虽出身董氏,昔时却曾主动承认董卓与我舅母是同族,公卿之中,多有人鄙夷于我,且四年来我一直与西凉军为伍,如今在满朝诸公眼中,只怕我与樊稠,并无区别。”</p>
“让我力谏陛下亲政倒是行,但举荐太尉……嗯,只恐满朝诸公会忌惮我的身份,出来阻拦,如此容易误了大事。”</p>
刘翊做出“恍然状”,问道:“那依照叔父之见,一会我等在未央面见陛下,当由何人向陛下进言请太尉出山?”</p>
董承伸手一指刘翊:“你!”</p>
“我?”</p>
“贤侄,此番陛下若能亲政,除樊稠,宣璠和我之外,你是最大的功臣!贤侄出身士族,一直未能扬名!今番御前举荐太尉掌兵,定可使你声名大躁!如此,日后陛下就是要提携你,也有出处了呀!是不是?”</p>
“叔父,陛下不使我办此事,就是因为我人微言轻……我真的行吗?”</p>
董承忙道:“如何不行,贤侄虽年少,却出身名门,此番又为陛下出力甚多,正是扬名之际!我与樊稠在诸卿眼中皆属凉州一系,不便出言。”</p>
“宣璠虽得意一时,也不过是士族中的败类,我看啊……还真就是贤侄最合适了!”</p>
刘翊“看似”有些犹豫。</p>
董承见状激他:“堂堂的青州及时雨,临逢大事,何如此作态耶?!”</p>
少年郎“恍若”被激出了血气,刘翊遂道:“承蒙叔父如此看重,那此事我责无旁贷!”</p>
一旁的李典闻言皱眉。</p>
三郎这是怎么了,如何犯傻?</p>
听了刘翊的话,董承松了口气。</p>
终归还是个少年啊,血气太盛,呵呵,激一激就上钩。</p>
那朱儁名为三公,如今不过是被李傕囚禁之徒,又出身于寒门。</p>
他非士族出身,若让其出来掌兵,对于士族公卿而言,也无什么好处!</p>
樊稠更难容他。</p>
现在这当口,谁去举荐他,便是自己找不自在!</p>
不管是不是皇帝想用朱儁,都让这小子去吧,呵呵,作死!</p>
某家自去领最大的那份功劳!</p>